火锅在中国由来已久,是一种妇孺皆知的美食,从商周的鼎,到清朝的打边炉,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火锅文化。如今火锅风靡全国,成为家喻户晓的小吃,少不了历代火锅迷的薪火相传。
提到火锅,人们首先想到的的当属川渝火锅,在贵州,有一种传统“地摊火锅”,是刨汤和豆豉火锅的结合体,让本地食客们津津乐道。
地摊之名乍一听就十分接地气,最初的地摊火锅,一个煤炉,一口锅,几张木凳子就成,和赶集摆摊神似。吃无高低贵贱之分,高价的米其林固然美味,路边一元一串的麻辣烫也能吃出幸福感。
过去,吃地摊火锅,食客可以选择自己带肉和蔬菜,老板提供地点、工具、米饭和锅底,仅收取少量的锅底费,自带食材的形式卫生、放心,更省钱。而如今,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自带食材在火锅届彻底沦为历史。
这个周末,我发现了一家新开的地摊火锅——“猪油仔地摊火锅”,这家藏在名城世家美食城深处的火锅店可谓是宝藏店铺,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。
刚进店门口,肉香扑鼻而来,我看到一个师傅正站在门口,熟练地翻炒着一锅肉片和排骨。地摊火锅的灵魂在底料,用豆鼓和糊辣椒面混炒出香味,加少许水,炒至豆鼓和辣椒混合出香味后加少许水就成,加入肉片和排骨翻炒,上锅后注入高汤,再依次放入蔬菜煮熟,热腾腾的火锅充满着人情味。
老板姓胡,他热情地介绍道,新店开业,由于招工困难,他几乎发动了全家来店里帮忙,从端菜的到炒菜的都是自家亲戚,因此来店里吃饭就像来到他的家里一样亲切。他家的地摊火锅主打原生态美食。
这位来自万山的胡老板,做生意不忘带动老乡,他每日早早的开车回村收现宰的猪和蔬菜,农村喂熟饲料的散养猪肉,炒出来是浓郁的香味,搭配地道的农村菜,堪称一绝。
蔬菜来自他的家乡鱼塘村的田间地头,施农家肥、不打农药,带着些许虫孔和泥土清香的蔬菜是城里人眼中不可多得的美味。野菜是胡大哥向勤劳的村民们收来的,村里上年纪的老人闲来无事便会上山挖野菜,野菜在乡村里随处可见,卖不出价格,运到城里就成了香饽饽,略带苦味的野菜是不少妈妈辈的人最中意的绿色食品。就单食材新鲜、无公害这点,就足以甩部分用冷冻肉、大棚菜的火锅店好几条街。
胡老板说,现代癌症频发,多是“吃”出来的,正所谓病从口入,因此他开餐饮业的初衷,除了赚钱以外,也有一点小小的心愿,就是想将农村的“放心肉”、“放心菜”带进食客的视野,让城里人“足不出城”就能吃到纯天然、无公害的肉菜,同时也带动家乡的亲戚一同致富,让那些留守老人辛苦种的菜不至于烂在地里。
我想起每到过年,住在农村、自家养猪的亲朋好友就会招呼去他们家里杀年猪、喝刨汤,而每次回老家,亲戚也都会热情的将自己种的蔬菜大包小包的塞满我的后备箱,如今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随时就能吃到,平淡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在舌尖绽放。